原标题:先提武汉为“封印之城”!中国唯一的传染病女院士,73岁,再次在前线“英语口语”Jimmy s Note
吉米老师前言:战斗。对她来说,作为教授或院士,从她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拯救病人的生命就成了她一生的责任。
再战防疫最前线
Source:微信公众号全球人(ID:ID:global people 2006)
Author:Ershui
近日,钟南山赴武汉调查疫情的照片被屏蔽。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旁边有一位女性专家。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传染病诊疗合作创新中心李兰娟主任。
·钟南山和李兰娟(图中红色圆圈)等人到武汉调查疫情。
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
As the only female academicia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Li Lanjuan s medical career is extraordinary:
Author:Ershui
Author:Ershui
她热衷于公益事业,免费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并自掏腰包成立了一个人才基金.
1
提出武汉“封城”
Suggest sealing off Wuhan
Author:Ershui
Author:Ershui
1月20日上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钟南山出席。会上,李兰娟提出了加强防疫和治疗的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关闭城市”。第二天,国家采取了这项措施。
1月24日,即除夕,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新冠状病毒感染现状科研部署会议。那天晚上,他飞回浙江。
有时因为工作繁忙,她午餐只能吃几个饺子。
除了经常飞来飞去之外,李兰娟不旅行的时候也很忙。
在浙江,感染新冠状病毒的确诊肺炎患者被安置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源区。
李兰娟和他的同事不得不冒着感染的风险,每天巡视、监控被感染的病人并召开讨论会。由于穿防护服的不便,他们在几个小时的工作中不敢喝水或上厕所,工作非常努力。
好不容易挤出一些休息时间,李兰娟也不得不接受媒体采访来缓解公众对疫情的疑虑。
对于一个73岁的老人来说,如此繁忙的日程安排真的很难消化,但是李兰娟说他已经习惯了,并向州政府建议他可以带领一个团队来支持武汉。虽然李兰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她的学习道路并不平坦。
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因为眼疾而无法工作,他的母亲卖山货养家糊口。虽然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她非常聪明。她考上了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市中学),高中入学考试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村里安排李兰娟在一所高中当代课老师。她经常看到她周围有许多腰痛的老人,所以她想去省中医院学习针灸以治愈村民。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李兰娟已经掌握了经络学说,回国后,他将免费给vil注射针头
Author:Ershui
Author:Ershui
当时,李兰娟的内心仍然非常矛盾。代课教师的月薪是24元,相当于每天80美分,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作点,相当于10美分。收入差距很大,这个家庭又没钱了。”
但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她最终选择了做一名“赤脚医生”。但是这项工作不容易做。只要任何家庭中有人生病,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深夜,她都必须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次,一个女人在村子里生了孩子,她甚至硬着头皮成了一名临时的“产科医生”。
“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It s incumbent on me to deal with national affairs."1969年,李兰娟是一名“赤脚医生”。
3
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Self taught "barefoot doctor"
1970,工人、农民和士兵的第一次入学开始了。由于在村民中的良好声誉,李兰娟被大队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1970年,李兰娟进入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暗暗发誓,他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为此,她也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她大学期间,她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工作。在这里,她整天都在和危重病人打交道。
20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死亡率高达80%。许多年轻人突然患了严重的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并经常在一个月内死亡。那病人的家人跪在我面前喊道:“李医生,救救我儿子!”然而,作为一名医生,我无能为力,这让我很痛苦。“
目睹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死亡后,李兰娟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让她找到了突破口。
当时,医院收治了一名患有严重肝功能衰竭和昏迷的病人。经过血液滤过和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意识,并逐渐康复。“血液净化技术有助于重型肝炎的治疗吗?”受此启发,李兰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肝炎治疗的难题中。为了全面构建人工肝支持系统,她于1986年以“人工肝治疗肝炎”为题申请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当时,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许多人对“人工肝治疗肝炎”的新方法的前景表示怀疑。在研究过程中,科研设备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了变化。在科学研究中一起工作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只有李兰娟一直坚守在研究室。
十年磨一剑李兰娟(右二)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这个问题。
最后在1996年,李兰娟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该系统得到了全国专家的认可,被一致认为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从而解决了中国肝炎治疗死亡率高的问题。
然而,李兰娟不仅没有为这种原始的人工肝技术申请专利,而且毫无保留地将其传授给同行,并在全国30多个省份的300多家医院推广。自2001年以来,她每年还举办一次人工肝推广班,免费向更多的医生传授她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方法。
今天,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600多名专家和教授来到浙江参观或学习。以李兰娟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世界上患者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院士。当同事们一个接一个地向她祝贺时,她显得非常平静和冷漠:李兰娟在开发出“李氏人工肝系统”后并没有躺下睡觉。
她继续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战斗,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规律,澄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She has spent ten years working on his invention
·
·
李兰娟的辛勤工作离不开丈夫郑树森院士的支持。他们两人是中国科学界为数不多的院士和夫妇,令人羡慕。
郑树森院士是肝胆胰外科的著名专家,器官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先驱。他在世界上第一次为肝癌肝移植受体提出了“杭州标准”,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新方案,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李兰娟和她的丈夫郑树森。
在外人看来,院士和夫妇更像是一对医学狂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讨论家务,更多的话题是病人和工作。
以前,当郑树森还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院长时,这对夫妇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达医院,通常他们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家。
虽然他们在同一家医院,但他们很少见面,通常一个人在台上做手术,另一个人在实验室讨论问题。
作为医生,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拯救生命走向死亡;
作为教师,他们关注中国医生的培养和发展。2012年,他们发起成立了“舒兰基金”(Shulan Fund),奖励和支持在医学研究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和创新性成果的优秀中国科技人才。
事实证明,郑树森像李兰娟一样,在助学金的支持下完成了中学和大学学业。因此,他们想在晚年尽可能回报社会。
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经常说医生是善良的,但是在李兰娟,我们看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一名记者曾问李兰娟三个问题:
问:“什么是幸福?”
李兰娟:"Being elected an academician is a responsibility and a mission. My role will always be a doctor."
问题2:“科学家的精神是什么?”
李兰娟:医学狂人
三个问题:“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李兰娟:Medical madman
也许对于李兰娟来说,无论是作为教授还是院士,从她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拯救病人的生命就成了她一生的责任。
·
“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
2020-05-07 15:26
2019-12-13 14:58
2019-12-13 14:35
2019-12-13 14:26